传统观念认为有线耳机比起蓝牙耳机有着绝对的音质的优势,确实,不可否认,以目前的技术,即便是几百块着重音质的有线耳机,音质可能也会轻易超越千元甚至更贵的真无线耳机。但不要忘记,看待事物还是要从多角度展开,不能否定其他的可能性。
真无线耳机和有线耳机的一大区别,就是真无线耳机,其实是纯数字的一体式耳机,是有源耳机,而普通的有线耳机,是无源耳机。
那么他们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源耳机,音源也一定程度决定了素质
最近在试听索尼家的WF-1000XM4,有绝大一部分时间我会认为它的声场表现比有线监听耳机的IER-M9都更加宽广,并且声音更加饱满。这明显有反直觉,为什么真无线耳机会比专业监听的有线耳机表现都更好?原因是我用了普通的安卓机直推了索尼的IER-M9,如果换上一个像样的耳放,那结果又会完全不同了……
说明什么?说明有线耳机是无源耳机,前端的搭配也挺影响最终声音的表现的,普通的单端安卓手机,推力一般,解析力也一般,无法失望IER-M9的全部性能。相反的,WF-1000XM4是有源耳机,耳机集成了数字放大器,可谓是为这副耳机量身定做的前端,无论是驱动力匹配还是调音都是为这款耳机设计的,自然是可以饱满的驱动耳机,声音也呈现出这样的形态。但IER-M9就不同,用单端和平衡驱动几乎是两副耳机,音源的素质还是一定程度影响了耳机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HIFI发烧友喜欢折腾前端搭配的原因之一。
高度集成不代表没有可能性
从TWS的结构上来说,也是很多发烧友诟病的部分。发烧友认为高度集成的芯片和放大器没法达到发烧级的要求,因此和高音质是无缘的,毕竟发烧追求的就是极致,蓝牙耳机追求的是便利。
以目前来说,TWS耳机和有线耳机比,可能的确不具备太多音质上的优势,但如今的数字DAC和数字放大技术都很成熟,即便是集成芯片的性能一样可以达到远超过去的水平。我举过的例子就是WF-1000XM4的背景底噪控制即便是开启降噪模式,它的声底都比多年前的MP3 X1050接有线耳机的底噪更干净,并且X1050的解析力也没有什么优势。当然,你要和如今的千元级的HIFI定位的MP3比可能也没什么优势,但如今“HIFI小尾巴”之所以可以流行,不也是因为高度集成化的数字解码、放大工艺可以把高音质的芯片塞到这么小的设备里运行来提高音质吗?目前的TWS虽然还没有为了音质而采用HIFI级别DAC芯片的,但不可否定未来在这一块提升的可能性。
无限拓展升级的可能性
TWS耳机内置了DSP,等于是一个自带了播放器的耳机,那么即便硬件无法升级,通过DSP给耳机进行调音、矫正就有可能给耳机带来音质的提升。而且像苹果Airpods Pro这样的耳机,甚至可以实现智能检测人耳的贴合度基于不同的人的耳道来优化声音,这也是普通的传统耳机无法实现的。要知道贴合人耳的入耳式耳机,也会因为人耳本身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入耳式耳机佩戴的不同,对于低频的响应、听感就完全不同,一旦DSP可以智能检测耳道贴合的情况,进行声音上的补正,那么耳机的音质一定会获得提升。
另外就像一些用家所说的那样,像是索尼的“降噪豆”就已经实现,靠一个固件升级就改善了音质的情况,其实基于全数字处理和放大的耳机,的确是一个固件就可以改善声音的走向。
最后就是基于数字分频技术来解决多单元的运用下,分频的难题,虽然目前TWS耳机对于多单元的运用还是少数的产品,但如果追求极致音质的话,最终会走向多单元的发展,数字分频也是一个很好解决多单元分频难关的方案。
大厂技术和小厂技术的上限差异
HIFI品牌和大众厂家做产品的思路是不同的,大众商品追求走量,小众厂家做HIFI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但他们的技术功底也是不同,大厂往往拥有更加先进的技术开发功底和压低供应链成本的渠道……小厂却难以做到全面。如果产品过于内卷需要寻找一个差异化的出口,或者说大众普遍开始对蓝牙耳机的音质更有追求的时候,大厂会做更多的投入来优化蓝牙耳机的音质,届时实现无线耳机的高音质的速度,可能比起有线耳机的进步速度快许多。
展望:
其实蓝牙耳机很早很早就有了,但因为大众对于真无线蓝牙耳机的需求,这几年这一块的进步速度我个人觉得是远超传统有线耳机的。有线耳机早就开始折腾混合多单元,结果也再也没折腾不出什么新花样……内卷严重,也很难拓展HIFI新用户。但TWS这一块发展,出现了传统音频品牌和手机厂家主导的品牌、以及智能手机配件厂家分分入行的多元局面,极速提升了整个产业的进步速度。如今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不同定位的TWS,包括针对某类音频的TWS、针对音质强化的TWS和主打小巧、主打续航、主打时尚各种不同定位的耳机,多单元、数字分频的TWS也都出现,市场的活力才是一个品种不断进化、蜕变的核心动力。这也是我非常看好TWS耳机可以获得音质突破的希望。
暂无评论内容